今天给各位分享黄涛:月饼的来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涛:月饼的来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黄涛:月饼的来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涛:月饼的来历、黄涛:月饼的来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2、黄涛:月饼的来历
中秋快乐 对于中国人来说,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必要元素,是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物,可谓是不能不吃的,否则中秋节就会有很大的遗憾。 但是,中秋节要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月饼的起源、形成时间和发展过程,社会和学术界的看法有很多的争议。 但是民间有不少关于月饼的传说,倒是可以作为中秋佳节茶余饭后的趣谈。 01 关于月饼的来历,最著名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用月饼传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版本很多,此处采用刘基故乡文成县的传说。 相传,元朝皇帝为加强对汉人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家要设立一个“管家公”,且全部由蒙古人充当。这些人恃强凌弱、仗势欺人,惹得民怨沸腾。当朱元璋起义军定金华、下处州、克温州后,邻近郡县的老百姓纷纷请求朱元璋除掉管家公。 朱元璋起初想派兵去杀死这些人,可军师刘伯温建议说:“三郡的管家公那么多,分散在百姓中间,即使出兵,也不能一次尽除。这事还是让我来办,不出十天,除尽管家公。” 于是,刘伯温就挑选了几十个人扮作阴阳先生,到各县散播童谣:“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头要落地。” 老百姓一听重九有大难,都很恐慌。接着刘伯温又四处放风,说灵山普善先师给人托梦:中秋月夜子时,大家若对月吃饼,可免重九大难。 随着中秋节临近,老百姓争相到糕点店买饼。中秋节夜晚,老百姓要对月吃饼,一掰开月饼,发现馅里有一张纸条,上书:“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 老百姓甚感奇怪,悄悄奔走打听,发现家家户户的月饼里都有这么一张纸条,又回想起前几天传的童谣,料定这是神明暗中指点。 平日心底的愤怒终于爆发,一起拿起菜刀、柴刀,一夜之间,把管家公杀得半个不留。 02 还有一个传说,说月饼来自西域的“胡饼”。 唐高宗时,有一年的中秋节,来唐朝经商的吐鲁番人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名曰“胡饼“且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 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觉着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当即吟诗一首——“应将胡饼邀蟾蜍*”,后把饼赏赐群臣,群臣吃后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坊间流传开了。 每到八月十五,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间隔数年,才改名叫月饼。 03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想必大家亦有耳闻,月饼的传说也有关于他们的故事呢。 据传,董永因勤劳善良打动了玉皇大帝的女儿七仙女。七仙女从仙界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在生下孩子后,七仙女被迫回到仙界。 农历八月十五,七仙女的孩子想念母亲,他的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 吴刚决定帮助这对苦命鸳鸯。他扮成一个农夫来到人间,对七仙女的孩子说:“这里有一双登云鞋。等月亮最圆的时候,你穿上这双鞋就能见到你娘了。” 这孩子于是便等到月亮最圆的时候,穿上了登云鞋,迫不及待地去仙界寻找母亲。 七仙女得到吴刚的消息后,早早等在了天宫外。母子俩重逢,喜极而泣。 七仙女疼爱孩子,便用嫦娥送来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果、核桃仁,做成馅,照月亮最圆时的样子,做成仙饼,让儿子美餐了一顿。 玉皇大帝不喜欢这个外孙,把带信的吴刚罚去月宫砍桂树,并叫吴刚永远不能离开月宫,然后又让天兵脱去外孙的登云鞋,把他送回了人间。 七仙女的孩子因思念母亲亲手制作的仙饼,后来他当了官,就让老百姓做这种圆月样的仙饼吃,这仙饼便成了今天的月饼。 在你的家乡,关于月饼的由来,有什么有趣的传说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月饼在明代成为中秋节令食品之后,由于它正好可以作为月亮的象征,又能代表亲友团圆,所以在中秋节俗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数百年来传承不衰。吃到后来,人们虽不觉得月饼是多么好吃的东西,可是年年中秋都要吃。有些小孩子就要问:“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这时家里的老人就会讲一个与月饼相关的故事来解释。老人的解释虽然可能不符合事实,但是很有趣味,不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传承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道德观念。 关于月饼的传说有多种,这些故事讲述了中秋节吃月饼习惯的来历,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要吃月饼的,等等。 其一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因受到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的日子过得很苦。蒙古皇帝和官府怕汉人反抗,防范得特别严密,他们没收了人们家里的铁器,连菜刀也给锁上,三五家合用一把。汉人受不了压迫,就密谋起义。起义的带头者是朱元璋,他手下有个军师叫刘伯温,足智多谋。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主意,用藏有“八月十五,驱除鞑虏”纸条的面饼传递消息,约各地好汉在这天夜里起义杀官兵。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八月十五前几天开始将这种面饼四处传递。人们在收到后,也仿造这种月饼,夹上纸条,再传出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好多地方都流传开了这种饼子。到八月十五夜里,各处分头起义,经过好多场战斗,最终把元朝皇帝拉下马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用传递信息的面饼赏赐功臣,庆贺胜利。民间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也在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就传下来了。 月饼成为中秋节令食品跟反抗压迫的起义有关,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关于月饼来历的传说。这个故事有不同版本。有的地方把用月饼传消息说成是另一个起义头领张士诚的事,有的地方只说是汉族人起义,并不提某个头领。 其二 月饼来自胡饼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这个传说也跟战事有关系。不过故事里“月饼”名称的由来跟赏月活动联系在一起,“应将胡饼邀蟾蜍”的说法也比较文雅,文人色彩较重,很像是文人墨客编出来的故事。 其三 杨贵妃给月饼起名 月饼很早就有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芝麻、胡桃,当时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叫胡饼。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这个传说跟第二个传说在时间上接近,也是说这饼的来历有外来的成分。故事把月饼跟杨贵妃这个民间知名度很高的美女联系起来,更富于闲情逸致。 以上是民间传说对月饼来历的解释。这种解释都是先人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们的好奇心而编出来的故事,其中有两点是真实的:一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基本事实是真的,二是故事情节所反映的人们的爱国意识、热爱团圆美满生活的情感是真实的。至于故事里所说月饼产生的过程和年代,按照传说形成的原理,一般是不可信的,假使跟事实一致,那也极为少见,或者只是巧合而已。人们都不计较传说在细节上是不是真实,讲的人跟听的人都知道这是在讲故事,只要故事有意思就行了。不过,关于月饼的上述传说有些还真的跟事实大致相符,或有一些真实的联系。比如第一个故事讲月饼大致产生于明初,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讲月饼跟一种有外来因素的胡饼有关系,这些都是跟事实大体相符的——月饼作为节令食品是明代的事,它的前身是曾经作为大众食品风靡很久的胡饼。 唐明皇游月 唐明皇李隆基由于跟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大大提高了他在诸多皇帝中的名气,成为文人乐于吟叹、百姓愿意提起的人物。根据历史文献,唐玄宗还是一个风雅的喜欢赏月的人,这使他成为中秋节故事的主角之一,好几个故事都有他的份儿。 被称为中秋节三大传说之一的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在唐代就已盛传。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与天师一起来到月宫。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他们这音乐名叫《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曲调,回到凡世把这仙乐传了下来,起名为《霓裳羽衣曲》。从月宫回来的途中,经过潞州城,俯视全城,见月光如画,城中静悄悄的。天师就请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但玉笛并没随身带来,还在寝殿之中。天师就命徒弟去取,瞬间取回。奏完曲子,君臣几人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空中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这个故事在唐代笔记小说《龙城录》(作者托名柳宗元)中也有记载,对月宫景象、素娥仙乐等描述更为详细生动,并提到“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意思是游月宫是特定时间“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 中秋赏月作诗 以上四个故事是中秋故事中影响较大又有较深历史渊源的。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自然不止这四种,近世以来出现的生活气息浓郁也更有趣味的故事是很多的,如河北安平县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财主,日子过得很富裕,这年中秋,老财主对三个儿子说:“今年咱们的收成不错,我准备了些酒菜,今晚喝酒赏月”。 财主家的老三小子有点缺魂,见到满桌子的酒肉,没等父亲说完,端起酒杯就喝。老财主说:“小三,你先别喝,今天喝酒赏月,我给你们哥仨出个题,各作诗一首,谁作完诗谁喝酒,作不上诗不让喝。” 老三小子一听,心想:“大哥、二哥都读过学堂,只有我大字不识,这不是成心给我难堪吗?” 老财主说:“我给你们出这么个题,‘什么圆又圆,什么缺半边,什么闹哄哄,什么冷清清。’你们谁先说?” 老 大 抬 头 望 见 天 上 的 月 亮, 说 道:“ 十 五、十六的月亮圆又圆,十七、十八缺半边,天上的星星闹哄哄,早晨起来冷清清。” 老财主听完说:“好!老大先喝。” 老二心想:“大哥抢先说了月亮,我说什么呢?”忽然发现桌子上放着的烧饼,便拿起一个烧饼说道:“这个烧饼圆又圆,咬他两口缺半边,烧饼上的芝麻闹哄哄,吃完以后冷清清。”老财主听完说:“行,你也喝。” 老三憋了半晌想不出词儿,忽然看着父子四人围桌而坐像个圆形,说:“咱们四人围坐圆又圆,爹跟俺大哥一死缺半边,出殡的时候闹哄哄,出殡回来冷清清。”老财主听完就火了:“臭小子!你咒我死呀?”说着拿起棍子追着老三就打。 这时,财主的三个儿媳妇听到嚷声从屋里跑出来,忙问:“爹,你们吃得好好的,怎么打起来了?”老财主便把刚才的事对媳妇们说了一遍。大媳妇说:“小三他不会说话,让你老人家生了气,我看这样吧,你给俺妯娌仨也出个题,各作诗一首,就算圆了今天的场儿。” 老财主一听心想有理,就说:“行,你们每句诗的末尾都带‘子’字,图个人丁兴旺。” 大儿媳妇娘家是书香门第,读过几年书,有些学问。作诗道:“我是读书一女子,陪送古书一箱子,不用请教孔子,能写好诗句子。” 二儿媳妇家是裁缝,也读过几年书。作诗道:“我是裁缝一女子,陪送一把剪子,给我一张皮子,给你做条皮裤子。” 三儿媳妇娘家是割猪肉的,家里穷,没上过学,心想:在这个家里,男人窝囊,女人也让人瞧不起。便没好气地说:“我是割猪一女子,陪送一把割猪刀子,你要打你家三小子,割了你这老王八羔子。” 根据我们的了解,现在农村一般是没有中秋赏月赋诗的习俗的。而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可能是由于它是古代传下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面没讲吃月饼而讲吃芝麻烧饼,分明是将芝麻烧饼当作月饼的替代物。这跟我们考证出的月饼前身是胡饼的结论倒是一致的。 本文摘自《中秋》(节日里的中国)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 中秋就快到了,人们都喜欢在节日里吃中秋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什么呢?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目。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传说主要有三种。 历史并没有留下月饼起源的确切记述,然而,古人却留下了无数个美丽传说。 第一种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第二种四大美女杨贵妃与月饼的“缘分”无疑是最深的。 据说,有一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旁边桌子上不但摆放有葡萄、西瓜、石榴等瓜果,还放了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饼,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古人称糕为方,饼为圆)。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带馅的饼尝了一口,发觉口感极佳,于是大为赞赏,遂问此饼何名,谁知,在座的无一人能叫出名字。又把做饼的御厨叫来,竟然也不知其名。于是,李隆基与众人同声说道, “还是贵妃娘娘起一个名字吧,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再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随口便道,“就叫月饼吧。”大家齐声叫好,于是便有了专为八月十五赏月时吃的“月饼”。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八月十五赏月时,杨贵妃拿起一块饼,吃了之后甚感香甜,问叫何饼。一下人说叫胡饼,贵妃问为何叫此名,下人答曰,“因由胡人而做,又从胡地传来,所以叫胡饼。”可是,李隆基和杨贵妃都觉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杨贵妃就说:“以后就叫它月饼吧。” 第三种传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 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使得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会让自己的江山如此简单的就被推翻,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搜查活动,各地起义军间传递消息就十分的困难。后来刘伯温想了个主意,命人在饼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义军同时响应,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 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便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八月十五,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介绍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广为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的寓意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中秋节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 中秋节 中秋节 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习俗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中秋传说 (一)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二)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三)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寓意什么 (一)团圆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二)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相关文章: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资料09-16 平安夜送苹果的起源12-24 中秋传说:月饼的由来及与兔爷的不解之缘09-22 立春日吃春盘——咬春08-04 细说吃麻辣烫的五点好处12-01 小孩子每天吃一个苹果的好处10-11 中秋节诗句09-09 中秋节传说资料03-17 中秋节铁塔燃灯资料03-03 中秋节祝福语190句09-16黄涛:月饼的来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涛:月饼的来历、黄涛:月饼的来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9qk.net/post/3235.html发布于:202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