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是针对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和构建的规范。根据现行的规定,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必须符合规定的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标准和安全要求。它包括工程概况、车站、线路的测量、桥梁、隧道的测量、轨道的测量、构筑物的测量、设施的测量以及其他测量等内容。 工程概况测量是针对整个高速铁路工程进行的测量,它包括对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进行调查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工程进行设计,以保证工程运行安全和质量。 车站测量是针对高速铁路工程中车站的测量,它包括车站地形测量、车站建筑测量、轨道测量、机械设备测量等内容。在车站测量中,重点是对车站的地形、建筑形式和轨道进行测量,确保车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线路测量是针对高速铁路线路的测量,它包括线路地形测量、桥梁、隧道等建筑物测量以及轨道测量等内容。在线路测量中,重点是对线路的地形、桥梁、隧道等建筑物以及轨道的准确性进行测量,以确保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桥梁、隧道测量是针对桥梁、隧道的测量,它包括桥梁、隧道的地形测量、建筑测量、轨道测量、机械设备测量等内容。在桥梁、隧道测量中,重点是对桥梁、隧道地形、建筑物形式和轨道进行测量,以确保桥梁、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轨道测量是针对高速铁路轨道的测量,它包括轨道地形测量、轨道机械设备测量等内容。在轨道测量中,重点是对轨道的地形和机械设备的准确性进行测量,以确保轨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是针对高速铁路工程的测量和构建的规范,它包括工程概况测量、车站测量、线路测量、桥梁、隧道测量、轨道测量等内容。通过这些测量,可以确保高速铁路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工程的完整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高速铁路的运行安全性和质量,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保障。 以上就是168自考网分享关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全部内容,更多考试真题和题库,可以首页查看对应的真题合集板块哦,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1、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TB P TBXXX 2009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urvey engineering of high speed railway 2009发布 200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urvey engineering of high speed railway TBXXXX2009TB10601-2009 主编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施行日期:2 0 0 9 年 月 日 中 国 铁道 2、 出版 社 2009 年北京 2 前前 言言 本规范根据铁道部经济规划院关于委托编制 2008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及 标准设计的函 (经规计财函20088 号)的要求编制。 本规范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平面控制测量、高程 控制测量、线路测量、隧道测量、桥涵测量、构筑物变形测量、轨道施工测量、 竣工测量和运营及养护维修测量。 本规范的基本测量精度和测量方法,主要依据高速铁路设计指南 、 高速 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在现行客运专线无碴 3、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基础 上,充分汲取京津、武广、郑西、哈大、京沪、广深等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工程 测量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外有关无碴轨道测量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及需要补充、修改的意见反馈给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成都市通锦路 3 号,邮编 610031) ,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 海淀区羊坊店路甲 8 号,邮政编码 100038)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 4、司 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 3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4 目目 录录 1 总 则 .8 2 术语和符号 .10 2.1 术语.10 2.2 符号.13 3 平面控制测量 .14 3.1 一般规定.14 3.2 框架平面控制网(CP0)测量.19 3.3 基础平面控制网(CP)测量.23 3.4 线路平面控制网(CP)测量.25 3.5 轨道控制网(CP)平面测量.27 3.6 成果资料整理.30 4 高程控制测量 .31 4.1 一般规定.31 4.2 水准测量.32 4.3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34 4 5、.4 精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36 4.5 线路水准基点测量.36 4.6 轨道控制网(CP)高程测量.37 4.7 CP控制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38 4.8 内业计算及成果资料整理.39 5 线路测量 .41 5.1 一般规定.41 5.2 勘测控制测量.41 5.3 地形测量.42 5.4 中线测量.46 5 5.5 路基测量.47 5.6 专项调查测量.48 5.7 控制网交桩及复测.49 5.8 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52 5.9 线路中线贯通测量.53 6 隧道测量 .54 6.1 一般规定.54 6.2 初 测.55 6.3 定 测.56 6.4 洞外控制测量.57 6.5 洞 6、内控制测量.62 6.6 施工测量.64 6.7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及调整.66 6.8 竣工测量.67 7桥涵测量 .69 7.1一般规定.69 7.2 初测.70 7.3 定测.72 7.4 桥梁施工控制测量.73 7.5 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复测.75 7.6 施工放样及竣工测量.77 8 构筑物变形测量 .85 8.1 一般规定.85 8.2 变形监测基准网.86 8.3 路基变形测量.87 8.4 桥涵变形测量.90 6 8.5 隧道变形测量.94 8.6 区域地表沉降观测.95 8.7 变形测量成果整理.96 9 轨道施工测量 .98 9.1 一般规定.98 9.2 无砟轨道混凝土底座及 7、支承层放样.99 9.3 加密基标测量.100 9.4 无砟轨道安装测量.101 9.5 道岔区无砟轨道安装测量.103 9.6 轨道精调测量.105 10 竣工测量.106 10.1 一般规定.106 10.2 控制网竣工测量.106 10.3 线路轨道竣工测量.107 10.4 线下工程建筑及线路设备竣工测量.107 10.5 竣工地形图及铁路用地界测量.108 10.6 竣工测量资料整理及交验.108 11 运营及养护维修测量.110 11.1 一般规定.110 11.2 构筑物变形监测.111 11.3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112 附录 A 控制点埋石图及标石.113 A.1 控制点标志 8、.113 A.2 平面控制点标石的埋设.114 A.3 水准点标石的埋设.117 A.4 无砟轨道 CPIII 控制点埋设要求.121 7 A.5 线路定测标志桩尺寸.123 A.6 控制点标识.124 附录 B 光电测距仪、全站仪技术要求.124 附录 C 水准仪(电子水平仪) 、水准尺技术要求.127 C.1 仪器作业要求.127 C.2 仪器的检校.127 C.3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129 附录 D 控制点点之记.132 附录 E 变形测量控制点规格.133 附录 F 轨道控制网 CPIII 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结构形式 .134 F.1 CP控制网的平面构网图形.134 F 9、.2 CP控制点的高程测量的水准路线形式.135 F.3 CPIII 控制网自由测站三角高程测量建网形式 .137 F.4 CPIII 平面控制测量自由测站测量记录.138 附录 G 高速铁路工程现场交接桩纪要.139 本规范用词说明.142 8 1 总总 则则 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保证其测量成果质量满足勘测、施 工、运营维护各个阶段测量的要求,适应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 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计行车速度 250350km /h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 1.0.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应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在对应的线路轨 面设计高程面 10、上坐标系统的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宜大于 10mm/km。 1.0.4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当个别地段无 1985 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时,可引用其它高程系统或以独立高程起算。但在 全线高程测量贯通后,应消除断高,换算成 1985 国家高程基准。有困难时亦应 换算成全线统一的高程系统。 1.0.5 在国家控制点满足平面、高程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国家控制点 作为高速铁路的平面、高程控制点。 1.0.6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施测阶段、施测目的及功能可 分为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各阶段平面控制测量应以基础 平面控制网(CPI 11、)为基准,高程控制测量应以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为基准。 1.0.7 为满足高速铁路平面 GPS 控制测量三维约束平差的要求,在平面控制测 量工作开展前,应首先采用 GPS 测量方法建立高速铁路框架控制网(CP0) 。 1.0.8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应在框架控制网(CP0)基础上按三级布设, 第一级为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 ,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 准。第二级为线路平面控制网(CP) ,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第三 级为轨道控制网(CP) ,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1.0.9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高程控制网分二级布设,第一级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 为高速铁路 12、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提供高程基准;第二级轨道控制网(CP) ,为 高速铁路轨道施工、维护提供高程基准。 1.0.10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开展前, 9 勘测设计单位应根据线路走向、地形地貌特点、地质特征等,进行坐标系统、基 准、网形、精度和建网时机等测量总体设计。各阶段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完成后, 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评估验收。 1.0.11 测量精度应以中误差衡量。极限误差(简称限差)规定为中误差的 2 倍。 1.0.12 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和检算, 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包括磁卡、电脑记录) 、 计算成果和图表应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13、1.0.1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工作 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 1.0.14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并定期检校和检 定。 1.0.15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测量 工作中采用本标准未涉及的新技术时,应符合国家及铁道部相关规定并经铁道部 主管部门审定。 1.0.16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 准的规定。 10 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工程独立坐标系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of 14、 engineering 采用任意中央子午线和高程投影面进行投影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1.2 框架控制网(CP0) frame control network(CP0) 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方法建立的三维控制网,作为全线(段)的坐标起算基准。 2.1.3 基础平面控制网(CP) basic plane control network(CP) 在框架控制网(CP0)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 GPS 静态相对定位 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提供起闭的基准。 2.1.4 线路平面控制网(CP) route plane control network(CP)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上沿线路附 15、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 平面测量和轨道控制网测量提供平面起闭的基准。 2.1.5 轨道控制网(CP) track control network(CP) 沿线路布设的控制网,平面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或线路平面控 制网(CP) 、高程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 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2.1.6 加密基标 densification fiducial mark for tracklaying 在轨道控制网(CP)基础上加密的轨道控制点,为轨道铺设所建立的基 准点,一般沿线路中线布设。 2.1.7 维护基标 fiducial mark for tr 16、ack maintenance 在轨道控制网(CP)基础上测设,为无砟轨道养护维修时所需的永久性 基准点,应根据运营养护维修方法确定其设置位置。 2.1.8 三角形网 triangulation network 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它是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的 11 统称。 2.1.9 1(0.5、2、6)级仪器 1(0.5、2、6)class instrument 1(0.5、2、6)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为 1(0.5、2、6)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2.1.10 精密水准测量 precise levelling 测量精度介于二等、三 17、等水准测量之间的等级水准测量,主要用于 CPIII 高 程测量和轨道施工测量。 2.1.11 线路水准基点 benchmark along route 沿高速铁路线路敷设的首级高程控制点,一般每 2km 左右布设一个,为高 速铁路勘测设计、施工的高程基准。 2.1.12 基岩水准点 benchmark into bedrock 埋设在地壳基岩层上的永久性水准点。 2.1.13 深埋水准点 benchmark of deep buried 沿线路走向根据地面沉降及地质情况,埋设在相对稳定的持力层上的深 层水准点。 2.1.14 洞外控制测量 control survey outside tunn 18、el 为保证隧道贯通,在洞外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2.1.15 洞内控制测量 control survey inside tunnel 为保证隧道贯通,在洞内进行的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2.1.16 竖井联系测量 shaft connection survey 隧道施工测量中,将洞外控制网的坐标、方向和高程通过竖井传递到洞内的 测量。 2.1.17 隧道贯通误差 through error 隧道贯通后,在贯通面处的坐标、方向和高程的误差。 2.1.18 变形测量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在铁路建设和运营阶段,对路基、桥梁、隧道和轨道等构筑物的水平位移、 沉降、倾斜 19、等变形量进行定期或持续的测量。 2.1.19 施工加密控制网 densification control network for construction 12 为了满足工程施工测量的要求,在 CPI、CPII 和线路水准基点基础上加密的 平面、高程控制网。 2.1.20 CP棱镜组件 a set of assembled reflector prism CPIII 控制点精确定位观测的强制对中测量标志,一般由预埋件、高程测 量适配器、棱镜连接适配件和棱镜组成。 13 2.2 符号 a固定误差 b比例误差系数 标准差或方差 DS05、DS1、DS3水准仪的型号 C照准差 D测距边边长 mD测距 20、中误差 m测角中误差 m方位角中误差 W闭合差 f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V改正数 n连续自然数的一个数值 L导线或水准路线长度 M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 MW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N导线或水准附合线路或闭合环的个数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RCGPS 基线计算的重复性定义 S边长、斜距 Hm平均高程 M隧道贯通中误差或桥梁放样的容许误差 mS 测距中误差 mx ,my坐标分量中误差 较差或容许误差 14 3 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1.1 高速铁路工程平面控制网应按要求逐级控制的原则布设,各级平面控制网 的设计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1 的规定。 表 21、3.1.1 各级平面控制网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距 相对点位精度 (mm) 备注 CP0GPS50km20 CPGPS二等 4km 一对点 10点对间800m GPS三等600800m8 CP 导线三等400800m8附合导线网 CP 自由测站边角 交会 5070m 一对点 1 注:1、CP采用 GPS 测量时,CP可按 4km 一个点布设。 2 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为平面 X,Y 坐标分量中误差。 3.1.2 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CP0、CP、CP控制网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应符合表 3.1.2-1 的规定: 表 3.1.2-1 CP0、 22、CP、CP控制网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 控制网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01/2 000 000 CP1.31/180 000 CP1.71/100 000 2 CP控制网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2-2 的规定: 表 3.1.2-2 CP控制网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 附合长 度 (km) 边长 (m)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角 中误差 () 相邻点位 坐标中误 差 (mm) 导线全长相对 闭合差限差 方位角闭 合差限差 () 导线等 级 CP5 400 800 51.881/55 000 3.6n 三等 15 当同一测区内,导线环(段)数超过 20 个 23、时,须按式(3.1.2)计算测角中 误差: (3.1.2) 1 2 n f N m 式中 f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 n导线环(段)的测角个数; N导线环(段)的个数; 3 CP平面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2-3 的规定: 表 3.1.2-3 CP平面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名称测量方法 方向观测中 误差 距离观测中误差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 中误差 CP平面网自由测站边角交会1.81.0mm1.0mm 3.1.3 各级平面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 CP0 控制网应以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坐标基准,以 IGS 参考站或 国家 A、B 级 GPS 控制点作为约束 24、点,进行控制网整体三维约束平差; 2 CP控制网应附合到 CP0 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 3 CP控制网应附合到 CP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 4 CP控制网应附合到 CP或 CP上,并采用固定数据平差。 3.1.4 增设或补设控制点可采用同精度扩展的方法测量。 3.1.5 GPS 定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等级 GPS 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1.5-1 的规定。 表 3.1.5-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 级 固定误差 a (mm) 比例误差系 数 b(mm/km ) 基线方位角 中误差() 约束点间的 边长相对中误 差 约束平差后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 25、差 一等510.91/5000001/250000 二等511.31/2500001/180000 三等511.71/1800001/100000 四等522.01/1000001/70000 五等1023.01/700001/40000 注:当基线长度短于 500m 时,一、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5mm,四等边长中误差 16 应小于 7.5mm,五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10mm。 2 各等级控制网基线长度中误差应按式(3.1.5)计算。 = (3.1.5) 22 a +(b.d) 式中 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 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系数(mm/km) d 基线或环的平均边长(k 26、m) 3 各等级 GPS 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5-3 的规定。 表 3.1.5-3 各等级 GPS 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等 级 项 目 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 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1515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4444 有效时段长度(min)12090604540 观测时段数2212121 数据采样间隔(s)10601060106010301030 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双频单/双频单/双频 静 态 测 量 PDOP 或 GDOP6681010 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 有效卫星总数55 观测时间(min)520520 平均重复设站数1.51.5 数据采样间隔( 27、s)520520 快 速 静 态 测 量 PDOP(GDOP)7(8)7(8) 注:平均重复设站数1.5 是指至少有 50%的点设站 2 次。 4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和基线解算除满足以上规定外,其余各项要求应 执行现行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的相关规定。 3.1.6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各等级导线测量应符 合下列要求: 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6-1 的规定。 表 3.1.6-1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17 测回数 等级 测角中误 差() 测距相对中 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 对闭合差 0.5级 仪器 1级仪 器 2级仪 器 6级仪 28、 器 二等1.01/2500002.0n1/100 00069 隧道 二等 1.31/2500002.6n1/100 00069 三等1.81/1500003.6n1/550004610 四等2.51/800005n1/40000346 一级4.01/400008n1/2000022 二级7.51/2000015n1/1200013 注:1、表中 n 为测站数。 2、当边长短于 500m 时,二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2.5mm,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3.5mm,四等、一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5mm,二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7.5mm。 2 导线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 B 的 29、规定进 行必要的检校,光电测距仪、全站仪作业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 3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表 3.1.6-2 的规定。 表 3.1.6-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 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 互差() 0.5级仪器484 1级仪器696 四等 及以上 2级仪器8139 2级仪器121812 一级 及以下 6级仪器1824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 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 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 2C 互差的限值。 4 边长测量应符合表 3.1.6-3 的规定。 表 3.1.6-3 边 30、长测量技术要求 每边测回数 等级 使用测 距仪精 度等级 往测返测 一测回读数较差 限值(mm) 测回间较差限值 (mm) 往返观测平距 较差限值 23 二等 44 57 2mD 2223 三等 4457 2mD 23 22 57 四等 441015 2mD 18 23 57 22 1015 一级及 以下 442030 2mD 注: 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2、测距仪精度等级如下 级 mD2mm 级 2 mmmD5mm 级 5 mmmD10mm 级 10 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 1km 的测距标准偏差。 3 mD 31、=a+b*D 式中 Md-仪器测距中误差(mm);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系数(mm/km); D测距长度(km) 。 5、测距边的斜距应进行气象改正和仪器常数改正。气压、气温读数应符合 表3.1.6-4 的规定。 三等及以上等级测量应在测站和反射镜站分别测记;四等及以 下等级可在测站进行测记,当测边两端气象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在测站和反射镜 站分别测记,取两端平均值进行气象改正。当测区平坦,气象条件差异不大时, 四等及以下等级也可记录上午和下午的平均气压、气温。 表3.1.6-4 气压、气温读数 取位要求 测量等级干湿温度表()气压表(hPa) 二等0.20.5 32、三等0.20.5 四等0.51 一级及以下12 3.1.7 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1.7 的规定。 表 3.1.7 三角形网测量的技术要求 测回数 等级 测角 中误差 () 三角形最 大闭合差 () 测边 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0.5级 仪 器 1级 仪 器 2级 仪 器 二等1.03.51/2500001/12000069 19 三等1.87.01/1500001/70000469 四等2.59.01/1000001/40000246 2 三角形网水平角和边长测量,除符合本规范第 3.1.6 条规定。 3 当三角形个数超过 33、 20 个时,应按(3.1.7)式计算三角形网测角中误差。 m= (3.1.7) n WW 3 式中 m测角中误差() ; W 三角形内角和闭合差() ; n 三角形个数。 3.2 框架平面控制网(CP0)测量 3.2.1 CP0 控制网应在勘测阶段采用 GPS 测量方法建网,全线应一次性布网,统 一测量,整体平差。 3.2.2 CP0 控制点应沿线路走向每 50km 左右布设一个点,在线路的起点和终点或 与其他线路衔接地段,应至少有 1 个 CP0 控制点。当国家既有 GPS 控制点的精 度和位置满足 CP0 控制网要求时,应将其作为高速铁路 CP0 控制点。 3.2.3 CP0 控制点标石 34、选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点宜设在适合于 GPS 观测作业的地点,周围 200m 范围内不得有强电 磁干扰源和强电磁反射源,点位距离线路中线不宜大于 10km。 2 控制点标石应设在基础稳定,不受施工和其他人为活动的干扰,且必须能 够长期保存的地点。标石规格和埋设标准按本规范附录 A 的要求执行。 3 标石埋设完成后,应现场填写点位说明,丈量标石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 制点位示意图,按本规范附录 D 的格式作好点之记。新埋标石应办理测量标志 委托保管书,一式两份,标石保管单位或个人与测量单位各存一份。 3.2.4 CP0 构网联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CP0 控制网应与 IGS 参考站或国家 35、 A、B 级 GPS 点进行联测。全线联测的 已知站点数不应少于 2 个,且在网中均匀分布。 20 2 每个 CP0 控制网与相邻的 CP0 连接数目不得小于 3;IGS 参考站或国家 A、B 级 GPS 点与其相邻的 CP0 连接数不得小于 2。 3.2.5 CP0 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使用标称精度不低于 5mm+1ppm 的双频 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的 GPS 接收机不应少于 4 台。 2 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2.5 的规定。 表 3.2.5 CP0 测量技术要求 卫星截止高度角 数据采样间 隔 同时观测有效 卫星数 有效卫星的最 短连续观测时 间 观测时段数有效时段长度 36、 1530s415min4300min 注:同步观测时段长度是指同步环中的最短、连续观测时间跨度。 3 各个观测时段应昼夜均匀分布,夜间观测时段数应不少于 1 个。每个观测 时段不宜跨越北京时间早 8 点(世界协调时 0 点)。 4 天线安置应严格整平对中,天线对中误差应不大于 1mm。天线高应在测 前(开机之前)和测后(关机之后)各量取一次,每次应在相同的位置从天线三 个不同方向(间隔 120 度)量取,或用接收机天线专用量高器量取。单次天线高 重复量取的读数互差不大于2mm 时,取平均值作为单次天线高观测值;测前和 测后天线高观测值读数互差不大于3mm 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最终观测值。 37、5 同一时段的观测过程中不得关闭并重新启动仪器,不得改变仪器的参数设 置,不得转动天线位置。 6 观测过程中若遇强雷雨、风暴天气应立刻停止当前观测时段的作业。 3.2.6 CP0 数据处理软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基线向量解算应使用适合长基线的高精度 GPS 解算软件。 2 网平差应采用国家或铁道部主管部门评审通过的软件。 3.2.7 CP0 基线向量解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基线向量应采用精密星历进行基线解算。 2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 10%。 3 应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进行基线解算,计算结果应包括基线向量的各坐标 21 分量及其协方差阵等平差所需的元素。 4 基线向量解算引入 38、的起算点坐标位置基准应为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中 (ITRF)的坐标成果,该坐标框架应与采用的精密星历坐标框架保持一致。起 算点选用联测的 IGS 参考站或国家 A、B 级 GPS 点,其点位坐标精度应小于 0.1m。 3.2.8 基线解算完成后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CP0 控制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 同一基线不同观测时段的基线向量各分量及边长较差应满足下式要求: dX X R23 dY Y R23 dZ (3.2.8-1) Z R23 dS S R23 式中按下式计算:R 2/1 1 2 1 2 2 /1 )( 1 n i C n i C mi C i i CC n n R n同一基线重复观测的 39、总时段数; i时段号; Cii 时段基线的某一坐标分量或边长; Cm各时段基线的某一坐标分量或边长加权平均值; 相应于 i 时段基线的某一坐标分量或边长的方差。 2 i C 2 基线向量的独立(异步)闭合环或附合线路的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下 式要求: Wx Wx 2 Wy (3.2.8.-2) Wy 2 Wz Wz 2 而 r i ix Wx 1 2 )( 2 r i iy Wy 1 2 )( 2 22 r i iz Wz 1 2 )( 2 i闭合环(线)中第 i 条基线; r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基线数; 第 i 条基线 C(C=X, Y Z)分量的方差。 2 )(iC 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40、: Ws W 3 而 r i T i WWWD 1 2 ZYX W ZYX 222 Di闭合环(线)中第 i 条基线的方差协方差阵。 3.2.9 CP0 网平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X3 VY3 (3.2.9-1) VZ3 式中 为基线弦长标准差(mm),按式(3.1.5)计算,其中 a=5mm,b=0.2mm/km 2 约束平差前,应进行外部数据处理质量检核。联测站点的已知坐标成果与 无约束平差成果间差值的绝对值应小于 0.2m,且由此计算的基线长度相对误差 应小于 0.3D10-6。 3 整体约束平差所采用的约束点应为 IGS 41、参考站或国家 A、B 级 GPS 点的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成果。 4 整体约束网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同一基线改正数较 差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dVX2 dVY2 (3.2.9-4) 23 dVZ2 5 无约束平差应输出 ITRF 或 IGS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各点的三维坐标、各基 线向量平差值、各基线的坐标分量、改正数及其精度。 6 整体约束平差应输出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中各点的地心坐标和大地坐标、 3.2.10 CP 0 复测的方法和精度应与原测相同。CP 0 复测成果转化为平面坐标后 与原测成果的 x、y 坐标较差限差应为mm,当较差满足限差要求时,采用原 42、20 测成果,否则应按同精度扩展方法更新坐标成果。 3.3 基础平面控制网(CP)测量 3.3.1 CP控制网宜在初测阶段建立,困难时应在定测前完成,全线应一次布 网,统一测量,整体平差。 3.3.2 CP控制网应按本规范表 3.1.1 的要求沿线路走向布设,并附合于 CP0 控制网上。控制点宜设在距线路中心 501000m 范围内不易被施工破坏、稳定 可靠、便于测量的地方。控制点宜兼顾桥梁、隧道及其他大型构(建)筑物布设 施工控制网的要求。控制点应按附录 A.2.3 的规定埋石。标石埋设完成后,应现 场填写点位说明,丈量标石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按本规范附录 D 的格式做好点之记 43、。 3.3.3 CP应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点、终点或与其它铁路平面控制网衔接地段,必须有 2 个以上 的 CP控制点相重合,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CP控制网宜与附近 的已知水准点联测。 3.3.4 CP控制网应与沿线的国家或城市三等及以上平面控制点联测,一般每 50km 宜联测一个平面控制点,全线(段)联测平面控制点的总数不得少于 3 个, 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 2 个。当联测点数为 2 个时,应尽量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 测点数为 3 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 3.3.5 CP控制网应按本书规范第 3.1.5 条中二等 GP 44、S 测量要求施测。 24 3.3.6 CP 基线向量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宜小于 10%。 2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重复观测基线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规定。 (3.3.6-1)22 s d 式中 基线长度中误差(mm),按本规范 3.1.5 条相应等级计算。 3由若干条独立基线边组成的独立环或附合路线各坐标分量及全长闭合差应 满足下式的规定: nWx3 (3.3.6-2)nWy3 nWz3 闭合环的边数。n 3.3.7 CP控制网平差及坐标转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式(3.2.91)的要 求(式中按式(3.1.5)及表 3.1. 45、51 中二等要求计算) ,并提供无约束平差 WGS84 坐标系中的空间直角坐标,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精度信息。 2 用作 CP控制网约束平差的约束点间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本规范表 3.1.51 的规定。 3 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同一基线改正数较差的 绝对值应满足式(3.2.92)要求,并提供约束平差后相应坐标系的空间直角坐 标,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精度信息。 4 根据独立坐标系投影带的划分,将 CP控制网的空间直角坐标分别投影 到相应的坐标投影带中,计算 CP控制点的工程独立坐标; 5 转换到国家或城市平面坐标系统时,应以联测的国家或城市平面控制点 作为固定点进行 CP控 46、制网的二维约束平差,计算 CP控制点的国家或城市平 面坐标。 25 3.4 线路平面控制网(CP)测量 3.4.1 CP控制网宜在定测阶段完成,并应在 CP的基础上采用 GPS 测量或导 线测量方法施测,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第 3.1.2 条的要求。 3.4.2 CP控制点的布设应符合表 3.1.1 的要求沿线路布设,并附合于 CP控 制网上。CP控制点宜选在距线路中线 50200m 范围内、稳定可靠、便于测量 的地方,并按本规定 A.2.4 的规定埋石。标石埋设完成后,应现场填写点位说明, 丈量标石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按本书规范附录 D 的格式作好 点之记。 3.4.3 在线路勘 47、测设计起、终点及不同测量单位衔接地段,应联测 2 个以上 CP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 3.4.4 采用 GPS 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网应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 网,并与 CP联测构成附合网。 2 CP控制网应按本规范第 3.1.5 条的三等 GPS 测量要求施测; 3 CP基线解算应符合本规范 3.3.6 条的规定。 4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的改正数的绝对值应满足式(3.2.91)的 要求(其中按式(3.1.5)及表 3.1.51 中三等要求计算) ,用作 CP控制网 约束平差的约束点间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本规范表 3 48、.1.51 的规定。 5 CP网坐标转换应在 GPS 基线网三维无约束平差的基础上,以联测 CP 控制点作为约束点进行平差,计算 CP控制点的工程独立坐标。约束平差中基 线向量各分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同一基线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应满足式 (3.2.92)的要求,并提供约束平差后相应坐标系的空间直角坐标、二维平面 直角坐标、基线向量及其改正数和其精度信息。 3.4.5 采用导线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导线应起闭于 CP控制点,应符合表 3.1.2-2 的规定。导线附合长度 2km 以上时,应采用导线网方式布网,导线网的边数以 46 条边为宜。 26 2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 3.1.6-1 和表 49、 3.1.6-2 中三等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3 边长测量应符合表 3.1.6-3 三等导线测量的要求。 4 导线成果计算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 用严密平差方法计算。 3.4.6 隧道洞内 CP控制网应在隧道贯通后,采用导线测量。洞内 CP导线测 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洞内 CP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4.6 的规定。 表 3.4.6 洞内 CP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 级别 附合长度 (km) 边长 (m)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角 中误差 () 相邻点位 坐标中误 差 (mm)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差限差 方位角闭 合差限差 () 对应导线 50、 等级 备注 CPL2 3006 00 31.87.5 1/55 0003.6 n 三等 单导 线 CP2L7 3006 00 31.87.5 1/55 0003.6 n 三等 导线 网 CPL7 3006 00 31.351/100 000 2.6 n 隧道二等 导线 网 注:导线网独立闭合环的边数以 46 条边为宜。 2 导线点宜充分利用洞内施工平面控制桩,单独布点时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 安全稳固、方便设站、便于保存的地方,点间视线应距洞内设施 0.2m 以上。 3 隧道洞内 CPII 导线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1、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水平角观测 的 51、测回数及限差按本规范表 3.1.6-1 和表 3.1.6-2 的要求执行,边长测量按本规范 表 3.1.6 条第 4、5 款的要求执行。 (2)观测前应先将仪器开箱放置 20 分钟左右,让仪器与洞内温度基本一致; (3)洞口测站观测宜在夜晚或阴天进行;隧道洞内观测应充分通风,无施工 干扰,避免尘雾。 (4)目标棱镜人工观测时应有足够的照明度,受光均匀柔和、目标清晰,避 免光线从旁侧照射目标。采用自动观测时应尽量减少光源干扰; 27 3.5 轨道控制网(CP)平面测量 3.5.1 CP平面网测量应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法施测,控制网设计应符合表 3.1.1 的规定。 3.5.2 CP平面网测量应在 52、线下工程竣工,通过沉降变形评估后施测。CP测量 前应对全线的 CP、CP控制网进行复测,并采用复测后合格的 CP、CP 成果对 CPIII 网进行约束平差。 3.5.3 CP平面网应附合于 CP、CP控制点上,每 600m 左右(400800m) 应联测一个 CP或 CP控制点,自由测站至 CP、CP控制点的距离不宜大 于 300m。当 CPII 点位密度和位置不满足 CPIII 联测要求时,应按同精度扩展方 式补设 CPII 控制点。 3.5.4 CP点应设置强制对中标志,标志几何尺寸的加工误差不应大于 0.05mm,CP棱镜组件的安装精度应满足表 3.5.4 要求: 表 3.5.4 CP标 53、志棱镜组件安装精度要求 CP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互换性安装误差 X0.4mm0.4mm Y0.4mm0.4mm H0.2mm0.2mm 3.5.5 CP平面网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使用的全站仪应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自动记录功能, 其标称精度应满足:方向测量中误差不大于1,测距中误差不大于 (1mm+2ppm) 。 2 观测前须按要求对全站仪进行检校,作业期间仪器须在鉴定有效期内。边 长观测应进行温度、气压等气象元素改正,温度读数精确至 0.2,气压读数精 确至 0.5hPa。 3.5.6 CP标志按附录 A.4 的要求,一般埋设于接触网杆基础、桥梁固定支座 端的防 54、撞墙、隧道边墙或排水沟上,相邻 CPIII 控制点应大致等高,其位置应在 设计轨道面以上 0.3m。同一条铁路应采用统一的 CP棱镜组件。 28 3.5.7 CPIII 控制点号和自由测站的编号应唯一、便于查找。编号规则应符合附录 A.4.4 的规定。 3.5.8 CP平面网观测的自由测站间距一般约为 120m,自由测站到 CP III 点的最 远观测距离不应大于 180m;每个 CP点至少应保证有三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距 离观测量。并按附录 F.4 的要求填写观测手簿,记录测站信息。 3.5.9 CP平面网水平方向应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如采用分组观测, 应采用同一归零方向,并重复观测一 55、个方向。水平方向观测应满足表 3.5.9 的规 定。 表 3.5.9 CP平面水平方向观测技术要求 控制网名称 仪器 等级 测回数 半测 回归零差 不同测回同一方向 2C 互差 同一方向归零后方向 值较差 0.52696 CP平面网 13696 3.5.10 CPIII 平面网距离测量应满足表 3.5.10 的规定。 表 3.5.10 CP平面网距离观测技术要求 控制网名称测回半测回间距离较差测回间距离较差 CP平面网21 mm1mm 注:距离测量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 3.5.11 CP平面网与上一级 CP、CP控制点联测时,可以采用在自由测站上 观测 CP、CP控制点的 56、方法,或采用在 CP、CP控制点上置镜观测 CP 点的方法联测。 1 当采用在自由测站上观测 CP、CP控制点的方法时,至少应在 2 各连 续的自由测站上对同一个 CP或 CP进行观测。 2 当采用在 CP、CP控制点上置镜观测 CP点时,观测的 CP控制点 数量不应少于 3 个。 3.5.12 CP平面网可根据施工需要分段测量,分段测量的区段长度不宜小于 4km,区段间应重复观测不少于 6 对 CPIII 点。区段接头不应位于车站范围内。 3.5.13 CPIII 平面网数据处理软件应通过铁道部主管部门评审。 3.5.14 CP平面网平差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29 1 CP平面自由网平差后应 57、满足表 3.5.14-1 的规定 表 3.5.14-1 CP平面自由网平差后的主要技术要求 控制网名称方向改正数距离改正数 CP平面网32 mm 2 CP平面网约束平差后的精度,应满足表 3.5.14-2 的规定。 表 3.5.14-2 CP平面网平差后的主要技术要求 与 CP、CP联测与 CP联测 控制网名称 方向改正数距离改正数方向改正数距离改正数 点位中误差 CP平面网4.04mm3.02mm2mm 3.5.15 区段之间衔接时,前后区段独立平差重叠点坐标差值应满足3mm。满足 该条件后,后一区段 CP网平差,应采用本区段联测的 CP、CP控制点及 重叠段前一区段连续 13 对 CP点坐 58、标进行约束平差。 3.5.16 坐标换带处 CP平面网计算时,应分别采用相邻两个投影带的 CP、CP 坐标进行约束平差,并分别提交相邻投影带两套 CP平面网的坐标成果。两 套坐标成果都应满足表 3.1.2-3、表 3.5.10 及第 3.5.14 条的要求。提供两套坐标 的 CPIII 区段长度不应小于 800m。 3.5.17 CP平面网复测采用的网形和精度指标应与原测相同。CP点复测与原 测成果的 X、Y 坐标较差应3mm,且相邻点的复测与原测坐标增量较差应 2mm。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判断超限原因,确认复测成果无误后,应对超限的 CP点采用同精度内插方式更新成果。坐标增量较差按式(3.5.1 59、7)计算: Xij=(Xj Xi)复 (Xj Xi)原 Yij=(Yj Yi)复 (Yj Yi)原 (3.5.17) 3.5.18 CP平面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按表 3.5.18 中的规定执行。 表 3.5.18 CP平面网平差计算取位 控制网名称 水平方向观 测值() 水平距离观 测值 (mm) 方向改正数 () 距离改正数 (mm) 点位中误差 (mm) 点位坐标 (mm) CP 平面网 10.010.010.1 30 3.6 成果资料整理 3.6.1 观测和计算成果应做到记录真实、注记明确、格式统一,并装订成册归档 管理。 3.6.2 原始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记录清楚,不 60、得涂改或凭记忆补记。手簿应编列 页码,注明观测日期、气象条件、使用的仪器类型和编号,详细记载作业过程的 特殊情况,并有作业者签署。 3.6.3 各级平面控制数据取位应符合表 3.3.6 的规定 表 3.3.6 各级平面控制数据取位要求 控制网 名称 GPS 基线 各坐标分 量 (mm) 水平方向 观测值 () 水平距离 观测值 (mm) 方向 改正数 () 距离 改正数 (mm) 点位 中误差 (mm) 点位坐标 (mm) CP0 CPI 0.1 0.10.1 CPII GPS 网 0.1 0.10.1 CPII 导线网 10.010.10.1 CPIII 平 面网 0.10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是指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本规范是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性文件。 {0}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测量任务书。测量任务书是测量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的重要依据,应当详细记录测量任务的内容、目的、范围、时间和要求等。 测量基准。测量基准是测量的基础,应当选用合适的大地水准面和大地基准点进行,确保基准稳定、准确和统一。 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必须使用先进、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包括三角测量、电磁波测距、卫星定位等,保证测量精度和效率。 测量资料处理和报告。测量数据应当进行准确、完整的处理,生成可靠、规范的报告,并交相关方面审核、审定。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中,测量工作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测量应当深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早期与中期测量数据应当及时反馈到设计方面,及时进行调整。 测量应当认真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测量仪器应当定期检验和校准。 测量数据应当保存长期,防止数据丢失或损毁。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工作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准确性原则。测量数据应当准确无误,保证施工、运营、维护等工作的精确性。 可靠性原则。测量数据应当具有可靠性和统一性,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性和连贯性。 规范性原则。测量工作应当有规可循,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 综合性原则。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当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密切配合,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严格执行,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可靠的保障。 文章TAG: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标准规范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正式(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9qk.net/post/3032.html发布于:2025-11-23



